惠普落户成都(成渝经济区,如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第四级)

字数统计:2931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

成渝经济区,如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第四级

前言

成渝地区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4个主要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1

成渝经济区建设现状和困境

(一)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

成都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仅有的双核结构,在历史上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大致经历了竞争加剧,竞争升级,竞争合作三个阶段,形成了现在产业结构类似的发展格局。成都和重庆都有丰富的资源,除了水资源以外,其矿产资源在全球也是排名靠前。在重庆未进行行政调整之前,两者同属于四川省,因此两者的文化习俗等有许多相似之处。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从2004年就开始提出,但是将概念落实到实际,是3年以后的事情,2010年才将成渝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二)成渝城市定位和产业部分重合

城市经济区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合理的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想要科学,就需要依据各个城市的产业情况、地理位置、经济形势等动态因素,进行多方的论证,才能确定定位的方向。

在城市规划中,成都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由以前的两山夹一城,向东部的玉泉山拓展,形成了一山添两翼的城市格局。成渝经济区由于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接地,经济实力相当,对于城市的定位也出现了部分的重合。两者虽然在基础的工业和以互联网、电子信息和金融等高新产业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其占比较多的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旅游业等有较多的重合。

在对外开放水平上,成都的进出口额与重庆相差不大。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两者的数量差别也只在个位数。招商引资的环境、政策的优惠力度和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上两者旗鼓相当。在旅游业的宣传上,两者都侧重于西部地区的风景优美,将自己定位为慢节奏的城市,居民幸福感较强。这样的重合定位会增强两者之间的竞争程度,不利于成渝经济区协同效应的发挥。

成都和重庆最近几年,产业结构越来越雷同,无法发挥产业的互补作用,甚至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对于重庆来说原先占比较大的汽车产业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信息产业获得了大幅的增长。重庆在汽车产业链上有长安、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厂坐镇,而成都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上都有布局,产业链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重庆采用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企业比如富士康和惠普。成都相关的研究生数量多,还有电子科技大等名校,可以为产业界培养许多的人才。

(三)成渝合作效率低,合作项目少

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早期阶段,两者之间的合作项目很少。大多数只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中央政策的统筹下。两者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初级的、浅显的。最近几年,两者之间虽然加强了合作,但是合作的效果有待商榷。因为城市之间的合作涉及多个部门,成渝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合作思路,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结果就是合作的推进较慢,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

在改革开发的几十年中,由于重庆行政划分的变化,成都和重庆两者之间各自发展,形成了西部地区经济重要的两级。但是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却出现了问题,成渝之间缺少有实力的中间节点城市。在成都和重庆之间出现了经济的中间塌陷现象,成都和重庆几个区的经济总量数十倍与周围的城市群。成渝两地的发展没有很好辐射和带动周围城市群的发展,经济发展呈现两极化。从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主要靠“点”的带动,未形成“线”,更不要说发挥“网”的协同效应。

(四)环境治理存在滞后性

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良性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有效治理,成都和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长江上游的环境肩负起屏障的重任。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成渝地区的环境治理处于初级阶段,治理手段不够成熟,相关的机制也不够完善。

一方面,在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方面,治理的力度不足。成都和重庆都致力于发展汽车工业,为此也引进了许多的企业,汽车产业所贡献的GDP也在逐年增长。然而,高速增长的汽车产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两座城市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性气体。成渝对于污染的联防执行效率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重庆地区的酸雨频率高达14%,成都地区的酸雨频率也在12%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水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佳。成渝地区存在诸多的跨界河流,比如琼江上游在四川省乐至县,流经重庆市两个区。对于成渝地区的水污染治理,需要跨部门的协调,经常出现两个地区的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不愿意主动负责。出现问题,不肯出力。成渝地区工业不断地发展,每天工厂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在相关部门协同失效的作用下,治理效果不佳。仅以琼江为例,经过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高锰酸钾、磷化物等化学品。大部分的污染物都严重超标。

2

成渝经济区建设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共赢意识

加强成渝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多方的努力。这一切的前提,就需要多方达成共识。成渝经济区的各个城市领导人需要转变以前的发展观念,加强对于经济区建设的认知。合作共赢才是打造成渝经济区的最佳途径。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而不是流于形式,需要各方尽心尽力、各尽职能。要从思想上明白,合作共赢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与各部门进行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改进工作的方法。就需要换位思考,坚持长期主义,找到一个多方都能有益的项目,做为切入点。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做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不相同。现阶段,在成渝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处于被引导的地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的阶段,由以前的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必然出现很多阻碍。对于市场中的某些资源和要素,只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此时就需要以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政策和相关制度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就需要依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调整竞争规则,将资源配置在合适的环节。

(二)创新成渝经济区合作机制

根据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建设成渝经济区,需要创新合作机制,更需要完善制度。政府的制度创新可以按照以下措施,比如健全税收制度,给予部分企业税收优惠。对于政府绩效的评价应该划定为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根据成渝地区涵盖的城市的特征进行改进。

回顾成渝经济区城市之间的合作历史,笔者发现大多数合作都是同样类型的横向合作。合作的项目和方式缺乏立体化和多样性。要解决这些困难,依据国外的成功的经验,需要设立层次机构,负责协调。比如可以成了“成渝经济区规划协会”,主要成员来自于川渝各个城市。该机构不仅负责协调还要负责规则的制度,对于这些约束规则,相关成员必须遵循,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竞争,最大化合作的效益。

(三)共建成渝经济区新体系

成渝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就需要完善招聘制度。各个地区的人才数据应该做到互通有无,打破信息的孤岛。推动各个地区高校和企业的之间的合作,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成立统一的人才招聘组织,负责联络各个城市和各个企业,统一人才招聘的渠道和招聘的标准。各个城市可以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给予特定的人才补贴或者放宽户籍制度等。

完善交通运输的基础体系建设,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打造成渝经济区的关键点。对于重大铁路项目要保证其资金的到位,加快政策的落地,尽早打通城际之间的断头路和瓶颈路,实现各个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扩张。

资料来源:方登科,杨林,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经济师. 2022,(02)

原创文章,作者:成都落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honghai.com/16983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下午1:30
下一篇 2022年9月7日 下午1:35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