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2003年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演讲。那时候,人多、不发达被认为是我国两大国情。17年后的现在,人口再也不是负担,而是变成了社会、经济持续焕发的源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口迁移呈"孔雀东南飞"的态势。近年来,逐渐发展为人口在长三角、珠三角聚集和往中西部回流并存的状态。如果将视角拉长,你会发现无论是往东南方向流动,还是回流中西部,人口总是在向大城市靠拢。再从近年我国人口增长来看,90%的新增人口均围绕着都市圈进行,有人就有资金的流动。

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重要阶段——城市群联动和都市圈辐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口成了必争的战略资源。

城市之间的人口战争

还记得今年2月份的"包邮抢人"事件吗?

为了打响疫情复工的第一枪,2月16、17两日,杭州政府直接包下三列高铁,让来自贵州、河南、四川的务工人员免费返杭。同一时段,浙江嘉善、义乌或以"包机"或以派出长途大巴的方式,前往各省市接送企业复工人员。

紧接着,继浙江之后,福建、江苏、广东等地接连开启"包邮接人"的模式,累计从几个"人口大省"接回数千名复工人员。

才几千名人员,似乎对一个城市的复工来说杯水车薪。但要知道,浙江、广东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净流入大省,外来人口的数量是当地经济的底层支柱。政府层面主动接人,等于向市场释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近年来,甚至上升到地域层面。

根据统计,全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为69万、61万,较2011-2015年的3万和15万,规模扩大了很多倍。除此之外,在重庆、成都的引领下,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净流出63万,变为2011-2015年年均净流入19万,2016-2019年年均净流入更是扩大到27万。

今年7月,广州发布的新政策,被认为是珠三角正式伸手向长三角"抢人"的前奏。"草案"提到,将完善人才落户政策,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也就是说,以后在长三角地区的工作的人才,可把在其他城市累计的落户积分,带到广州使用。这相当于向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放出了落户广州重磅利好。

一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处于"王不见王"的状态,因为政策的隔断和产业的差异,两个地域在各自经济发展中,很少起"冲突"。两地上一次的人才战役还是在2000年,大量江浙企业到珠三角大肆挖人,在相当程度上截停了"千军万马齐聚广东"的进程。

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今年全国各地,无论大中小城市,人才落户政策的优惠程度越来越大。

如近日宁波下发通知,将取消社保缴纳满3年的限制,只要在市内稳定就业,并有稳定住所的职工,便可申请落户;福建进一步放宽放开重点城市落户政策,对于特定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落户,并允许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随迁;河北全面放开落户政策,支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吉林的落户新政更彻底,只要在城区有稳定住所,即可申请落户,且投靠的配偶、子女、父母均可落户,不受年龄限制……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未明的时代大势汹涌而来。

为什么各地纷纷大幅解禁落户政策?甚至连一线大型城市都开启了"抢人大战"?我们应该通过这些表象,看到背后时代发展的本质。

时至今日,经济的发展俨然走到了转型的风口,在国家发力智能制造和"新基建"的顶层设计之下,哪个城市拥有足够的特定人才,哪个城市就能抢占先机。尤其对于广州来说,原本是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城市,在近些年竟让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达到70%的占比。加上这座城市在今年被重庆反超,也因此陷入"定位不清"的质疑。于是紧跟时势、调整产业成为广州的重中之重。

而中小城市的焦虑则在于,摆脱大型城市的影响。由于北上广深的超强"虹吸效应",众多中小城市长期处于人口流失、经济停滞的状态,再加上很多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就很单一,所以长期以来,自身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要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人口、人口、还是人口。大型城市的未来在于加紧网罗人才,小城的出路就是拼命留住人口。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必经之路"

小城的困境,就好比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场景:铁路修好了,却杂草丛生无车经过,反倒成了马车的"官道"。

但是人口问题似乎是一个悖论。村镇劳动力一般会直接走到最高点——选择到大城市工作。近几十年城镇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人口最为向往的是大城市,而非中小城镇。

这样一来,小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大城市还可能因为人口净流入的不断增加而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功能失调。

我们应该知道,人口迁移的背景是城镇化。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人口总比重)越高,现代化水平越高。在过去的40年间,城镇化率的快速上升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步同行,我国也因此取得了发展上的巨大成就。

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就已经从1978年的17.9%跃升至59.6%,超过全球平均56%的水平,证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中后期阶段。但客观来说,我国城镇化程度依然远远不够。你很难想象,一个现代化国家有40%的农村人口。所以今后城镇化必然持续深化,否则就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终止和经济增长的停滞。

这时城市群就体现了它的时代意义。

城市群并非几个城市的简单组合,它是区域一体化策略下,将生产力协调分配的载体。通过大都市的辐射带动,配合产业结构的完整分配,未来发展更快的必然是周边的"卫星城市"。因此,未来卫星城市也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从而有望打破"小城寡民"的魔咒。

不仅如此,城市群真正的作用在于促进我国经济下一阶段的腾飞。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今后5~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他认为,都市圈、城市群能够产生更高的集聚效应,带来更高的要素生产率。这么多年大量年轻人都在走向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大城市以及其周边的一些都市圈区域,今后10年,中国经济的大多数增长潜能都会出现在都市圈、城市群范围之内。

另外,城市群的打造还是我国城镇化2.0的第一动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现象展现出,城乡人口流动已不再是城镇化的第一动力。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乡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6.8%,较2000-2010年期间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的第一大动力变成了城镇区域的扩张,这个占比是39.6%。这表明,城镇化已进入到以中小城镇扩张为主的城市群化阶段。

当前,在全球化经济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停滞、保护主义抬头、经济体之间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何谓"国内循环"?即我国经济增长的大头,被寄托在了国内消费、国内生产、国内投资,利用都市圈、城市群来进一步挖掘国内经济内生性增长潜力也就成为必然。

纵观全球,那些超级发达的城市往往存在于城市群当中。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东京横滨城市群、首尔世宗城市群等。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两次冲击后,全球产业链将更有可能趋向于"区域化"发展,以减少跨国流动。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政府有意引导"市场供给决定资源价格",那么高水平的城市群就有可能出现。

用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的话来说,过去是一个城市单打独斗,现在是一个群体去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城市群你pick哪一个?

其实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群,并没有一个统一且官方的界定,不过可大致按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海西、山东半岛、中原、武汉、长株潭、关中、成渝、辽中南、哈长等12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四大核心城市群。

有数据统计,早在2015年,这12个城市群就聚集了全中国80%的经济总量,而这12个城市群的总面积只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20%。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至于城市群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其中核心城市来看。

就拿上海和广州比较,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上海地域"盛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而广州则多出小老板和富翁。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导致,另一方面也跟当地企业分布密不可分。上海的大型企业较多,广州则是民营企业占大头。

另外,据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的观点,上海企业家的思维比较理性,喜欢对事务进行精明度量。广州企业家则常常喜欢"抓突破"、"找个性",做事情也比较大胆。这样的差异造成了两地不同的商业模式。上海把自己定位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业链的位置,由此而形成了完善的产品配套体系;而广东多是从产业薄弱环节中寻求突破。

地域层面,目前来说,长三角角都市圈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20%的经济总量,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布局上,长三角的产业优势全面且鲜明。上海属综合性城市,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科技人才的汇聚均处在全国尖端;江苏是制造业最密集的地区,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则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现在看来,除了名声在外的第三产业,高端智能制造、金融、电子商务和新文创等产业为长三角发展重头。

不足的是,长三角虽然在GDP上领先,但全球200强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在长三角的数目远小于粤港澳地区,这说明长三角对世界级企业的吸引力仍是较弱。

粤港澳都市群的政策定位就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粤港澳城市群现已形成集世界工厂、科创高地、国际金融中心于一身的全球第四大湾区。

我国新基建战略发布以来,各个核心城市群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长三角的高铁城际轨道远远超前;珠三角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较为完善;而京津冀则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优势明显。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京津冀本来就是由首都北京发展而来的世界级城市群,它是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在近些年发展中正在秉持"结构优化、瘦身提质"的方略。

结构优化就是疏解城市现有的"功能集中地"的作用,一边将产业往雄安新区和河北转移,一边减量发展,疏解商贸市场、物流中心和制造业等企业。瘦身提质是专注以服务业、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未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迁跃。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不多的"双核心"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主,泸州、德阳、绵阳、乐山等15个城市为辅的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实力最强的区域。它定位于"全国最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尤其成都,以高科技为主的第二产业已经成了城市名片,重庆则在汽车制造业和笔记本组装领域拥有世界级影响力。

尤其今年经过疫情的"敲打",成渝地区的表现格外亮眼,发展潜力逐渐凸显。2020年上半年,成都和重庆双双挤进全国GDP前十,并在上海、北京、广州GDP增速缩减普遍大于2.5%的情况下,GDP还能保持正增长,实属不易。

除上述四大城市群外,中原、关中和哈长地区的城市群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将经济结成一个整体,产业资源在内部灵活流动。

区域一体化正从国家战略,落地为企业、民众、政府三方协作的宏伟工程。展望未来,当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注入各个城市群,势必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

从人口流动,初窥城市群时代

文章来源:招商银行App社区频道

原创文章,作者:成都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honghai.com/3273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17日 上午9:11
下一篇 2020年9月17日 上午9:16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