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地成都落户条件(引进人才是什么意思)

成都户口迁入条件2023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提升超大城市竞争力和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定位,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非本市户籍中国公民申请入户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符合以下国家规定条件之一的人员,可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

(一)调动、安置、招录、引进人员

1.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公选、公招、录用、调动到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和通过聘任制公务员公开招聘到本市机关(参照管理单位)工作的。

2.中央、本省在蓉机关、事闭册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权限调动、招录到本市工作的。

3.本省、市老干部工作部门批准安置的离休干部。

4.因参加工作或工作调动将户口迁出,本人或直系亲属在本市游态亩拥有合法稳定住所的离退休人员。

5.在蓉全日制普通高校当年统招就读的学生。

6.原本市户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7.在本市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大专毕业生。

8.博士后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

9.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

(二)军队安置、家属随军人员

1.符合安置条件进入本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

2.符合安置条件进入本市的军队退役士兵。

3.符合安置条件进入本市的随军家属。

4.符合安置条件进入本市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及其配偶和子女。

(三)投靠、收养人员

1.与本市人员结婚满3年的。

2.未成年人投靠父亲或母亲的。

3.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需投靠本市成年子女的。

4.被本市户籍人员依法收养的未成年人。

5.父母因工作调动到青藏高原地区,未成年子女因不适应高原气候无法随身抚养,需迁回父母原户籍地由本市直系亲属抚养的。投靠、收养申请入户的,应在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

(四)国(境)外来蓉定居人员

1.未取得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回国恢复户口的原本市户籍人员。

2.取得《华侨回国定居证》的华侨。

3.取得《批准定居港澳地区的原内地居民回内地定居通知书》的港、澳地区居民,取得《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的台湾地区居民。

4.外国人取得中国国籍的。

(五)原户籍在本市的刑满释放人员,可申请恢复户口。

第四条 符合以下我市人才引进条件之一的人员,经相关部门认定,可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

(一)4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申请迁入本市;35周岁以下的普通全日制大学专科学历毕业生可申请迁入成都东部新区、近郊区。(含境外取得同等学历的人员)

(二)“蓉城人才绿卡”持卡人。

(三)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连续缴纳社保2年以上的技能人才;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连续缴纳社保1年以上的4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

(四)其他符合我市人才引进和激励相关政策的人员。

第五条 取得积分入户资格的人员,按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相关规定,可申请将户口迁入本市。

第六条 市公安局负责统筹协调户籍迁入服务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实施细则。

组织部门负责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发展战略,制定引进人才方向及实施规范。

市人社局负责办理高校毕业生学历入户、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入户和认证工作,配合做好户籍神森迁入相关工作。

其他涉及部门(市退役军人局、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政府侨办等部门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审核及服务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 申请人不得伪造、编造或者使用伪造、编造、虚假的申请材料,不得做出虚假承诺,一经查实,取消当次申请资格;已办理入户的,予以注销,退回原籍。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八条 本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原有户籍迁入登记管理政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蓉漂计划成都人才政策

蓉漂计划成都人才政策是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 成都将改革人才落户政策,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蓉漂计划”青年项目分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申请“蓉漂计划”青年项目的人选,

须具备以下条件:

(1)年龄不超过40周岁。

(2)引进后全职来蓉工作。

(3)为所从事领域中的拔尖人才,具有成为该领域技术(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或其创办企业具有可预判的市场前景。

(4)“创新人才”本人一般应取得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创新人才”应在2014年1月1日之后(不包括续聘),本通知下发日之前,首次与在蓉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签订3年以上正式工作合同(协议)。

(5)“创业人才”本人一般应取得海外学士或国内硕士学位及以上,并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3年以上;“创业人才”应于2014年1月1日后,本通知下发日之前,首次来蓉创办企业,所创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且实缴资本不低于50%,申报人作为主要创办人(股权一般不低于30%)带项目、资金、技术来蓉创业,其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6)对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或产业化应用的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在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经历等方面提出破格请求的,本人须提供书面申请,经专家评审机构认定后,可适当放宽;中国科协(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人才在基地注册企业并正式孵化的,不受在蓉工作时间限制。

对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最开放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落户条件:

(1)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

毕业生落户条件:

(1)申请人已有住房,应在住房所在地申请办理;

(2)申请人没有住房,但是直系亲属在成都有住房,可在其直系亲属的住房所地申请办理;

(3)申请人没有住房但有工作单位,可在单位集体户或单位所在区(市)县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申请办理;

(4)申请人没有住房且没有工作单位,可在区(市)县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申请办理落户。

法律依据

《成都市引进培育大数据人才实施办法》

第二条大数据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级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紧密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分层分类、引领示范”的原则,每年力争引进10名国内外顶尖大数据人才(以下称为大数据十人顶尖人才)、评选认定100名大数据领军人才(以下称为大数据百人领军人才)、培养1000名中高级大数据专业人才(以下称为大数据千人中高级专业人才),至2020年末,储备各类大数据人才6000名,带动聚集大数据相关从业人员6万名以上;至2022年末,储备各类大数据人才10000名,带动聚集大数据相关从业人员10万名以上,把成都建成国内一流、中西部领先的大数据人才高地,为打造“西部数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四条大数据十人顶尖人才,主要是指符合《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2016年修订)〉的通知》(成委办〔2016〕32号)的A类(国际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和C类(地方高级人才)标准,并入选“蓉漂计划”的大数据领域人才(团队)。

第五条大数据百人领军人才,主要是指成都市大数据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核心管理团队成员或技术负责人,具备突出的管理能力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其带领的机构或团队能够有力促进成都大数据产业发展,对行业具有显著的引领示范效应。

第六条大数据千人中高级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大数据分析、架构设计、数据治理、软硬件产品设计与研发、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平台、协议和算法研究、可视化、标准研制、数据安全等专业和领域的创新潜能人才。

四川成都落户政策

法律分析:

CMA证书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证书之一,它独特的双语考试方式,且每年有多次考试机会,所以备受考生的钟爱;在中国各大城市为了鼓励引进CMA人才,相继颁布人才政策。

上海:落户、住房优惠及子女就学等。作为金融中心,上海在金融人才吸引上向来不遗余力;为了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上海给出了丰厚的优惠政策。

泉州 :10万元补贴、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规定,明确了CMA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五层的入选条件。可享受10万元资金补助、安居补助、子女入学、配偶和子女就业、医疗保健和户籍迁入等丰富的福利待遇。

厦门:最高200万补贴。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金融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旨在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建设金融强市人才资源保障;明确指出高层次金融人才分为三类,包括行业领军型、高级精英型和青年骨干型。其中在高级精英型和青年骨干型人才的认定标准中,CMA都赫然在列,对引进的行业领军型金融人才奖励最高200万元。

成都:80万补贴。成都推出“天府英才计划”,面对海内外大力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CMA持证人员归在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领域B类,可享受80万元补贴和入户、住房安居等各项政策服务保障。

云南:1万元补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开展云南省青年高端职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将结合省内院校重点专业学科设置,以新兴产业和四川省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鼓励支持省内外专业培训机构实施青年高端职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法律依据】:

《人才市场管理规定》 第三十条 对于符合国家人才流动政策规定的应聘人才,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手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应聘人才提供证明文件以及相关材料,不得在国家规定之外另行设置限制条件。 应聘人才凡经单位出资培训的,如个人与单位订有合同,培训费问题按合同规定办理;没有合同的,单位可以适当收取培训费,收取标准按培训后回单位服务的年限,按每年递减20%的比例计算。

外籍华人博士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此措施对吸引人才回流是否有实质性帮助?

外籍华人博士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利好

最近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官方公众号上解答了外籍华人博士在华申请永久居留的疑问。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2019年8月1日实施的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具有博士学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籍华人,可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其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同申请。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地域限制。

申请只需提供相关材料就可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其最重要的三个条件就是:外籍华人证明,中国工作的证明,博士学位证明。

这一利好政策措施对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是提供了一大便利,可方便其随同一起定居在国内。

永居权证也就是相当于“绿卡”,外籍人可长期居留在中国国内,出入中国时不再需要签证,同时可以享受中国提供的很多社会福利,跟本地中国公民没太多区别。

相信这项利好举措对于吸引与促进人才回流是一大良措,有利于他们长期留在国内发展与生活。

下面我们来多了解看看这项政策举措对于外籍华人博士来国发展有何实质性帮助:

一、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

二、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可以凭有效护照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出入中国国境,无需另外办理签证等手续;其配偶及直系亲属,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相应签证、居留证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三、进出境自用物品按照海关对定居旅客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四、可以技术入股或者投资等方式创办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合法获得的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进行外商直接投资。

五、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此外,还可办理社保,享受住房公积金,在境内购买自用、自住商品住房。重要的一点,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公安部门按照有关手续,加快办理。

据2019年7月公安部新闻发布会消息,这项政策因推行获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于8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也即是12项移民与出入境政策。

当时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司长陈斌介绍称,2015年以来,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先后在上海、北京、福建、广东等16个省市国家批准的自由贸易实验区、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实施一大批服务外国人入出境、外籍人才在华停居留便利政策措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

据悉,当时各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为外籍企业家、投资者、外籍技术管理人员等外国人签发签证、居留许可13.3万人次。

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副司长贾同斌介绍称,这12项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涵盖了为外籍人才来华工作、投资、创业、生活提供办理签证、长期居留许可和永久居留申请等全方位的便利服务。

这些数据显示与便利都表明了推行此政策不仅利国也利民。也可让流失在外的外籍华人有机会到国内发展,报效祖国。之前因难办“绿卡”而流失在海外的华人,这项政策可是他们的一大机会利好。

如果您也是符合外籍华人博士来华发展条件,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哦!

引进人才是什么意思

人才引进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

举例说明广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可申报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一)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学术、科学技术带头人。

(二)拥有属于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专利、发明或者专有专有技术的人才。

(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才。

(五)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学历并有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才。

(六)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学历并有硕士学位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不包括助理级执业资格,下同)或在国外取得硕士学位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才。

(七)具有全日制本科并有学士学位的应届、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全日制大专并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八)经批准调任、转任到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担任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或正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九)省、市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引进的其他高级人才(包含符合广州城市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十)在本市连续居住、就业(创业)和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达到3年,并且3年内个人累计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10万元。

北上广逐步放宽,一线城市落户,哪里最容易?

上海落户的门槛进一步放松了。

6月29日,微博话题#今年上海应届硕士毕业生直接落户#引发热议,登上热搜。截至7月1日,此话题阅读量已达到1.9亿。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因放宽落户政策引发讨论。6月7日,上海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对世界排名前100高校、全职来上海工作的毕业生,降低其落户上海时需要满足的社保要求。

“从人口政策大趋势和人口增长预期来看,‘人才大战’正在转向‘人口大战’,拥有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入户门槛因此会越来越低,甚至大部分城市最终会取消入户限制。“当然,在城市群中,人口流入和相关政策还是会有所不同。”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一线城市近年对各自的人才政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上海、广州、北京放宽了落户政策,深圳则提高了学历门槛,以吸引更高层次人才。

一线城市引才精准施策

近期,上海从学历、缴纳社保、直接落户人群等方面,两度放宽落户限制。

6月28日,上海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发现,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能直接落户上海的群体,只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

除上述的应届硕士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外,《通知》还提到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可直接落户。

对比此前,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才能直接在五个新城等区域落户。

在6月7日发布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上海还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全职来上海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落户时的社保缴费基数、时间要求。在此之前,上海针对留学生最宽松的落户条件,是社保基数缴纳满6个月。

一线城市放宽落户政策,上海并非先例。

北京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提出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办法》还明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本科及以上、“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不占用稀缺的落户指标。

这无疑起到了增加北京落户指标的作用。

《办法》还将引进的本科生年龄上限从24周岁提升到26周岁,将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从27周岁提升到30周岁,将落户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

广州放宽落户政策的时间则更早。

2020年12月25日,广州发布《关于放宽“双一流”高校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入户社保年限的通知》,对“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并拥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落户需要在广州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的限制,改为在广州缴纳社保即可。

广州市人社局曾发布《广州市差别化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到只需满足大专或技校学历、社保满一年、年龄28周岁及以下,就能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等七区落户。不过,时代周报记者咨询12345热线了解到:相关政策还未正式实施。

一线城市阵营,深圳落户政策则是相对谨慎。

一线城市降低落户门槛,也是传递一种信号:定向要人。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上海都具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的问题。

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6%,15-59岁人群占常住人口的68.5%,比十年前下降了10.4%。

上海老龄化程度更深。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4%;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比66.8%,比十年前下降了9.5%。

相比之下,广州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依然处于劳动力红利期。七普数据显示,广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7%,整体较北京、上海年轻。

深圳则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在中国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中,15-59岁人口占比最高的是深圳,达到79.6%,而60岁以上人口占比最少的也是深圳,仅为5.3%。

“城市人口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目标、人口控制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向、人才需求层次等等。”彭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重点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生,北京可能更需要一些辅助型、服务型、动手型人才,广州今年提出“制造业立市”,因此高级技术人才、普通技工都需要。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创中心已经形成基本框架。下一步的目标,是打造“五个中心”的升级版。

根据“十四五”规划,上海提出要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围绕这个发展目标,增强人才竞争力,集聚来自全球的、高水平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

这一发展目标体现在落户政策上,便是上海此次将放宽落户政策的对象主要聚集在应届硕士、“双一流”本科生、世界排名前50高校毕业生等高水平人才。

在放宽落户中同样将目光瞄准高层次人才的北京,也有着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2021年11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在落户难度上,广州比北京、上海难度要小,但在放宽落户政策上,广州释放出的友好程度比北京、上海更大,这也与广州的产业特征有关。

广州向来重视制造业发展,在2015年、2017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重点提及发展制造业,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制造业立市”。而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对人才等生产要素需求也大。

双一流大学名单双一流大学有哪些

双一流大学的头衔是很多国内大学想要摘取的,毕竟这个关乎学校的名气和命运,但是这些还是要考真才实学来获得的荣誉和名气,不是仅仅只靠宣传效果,下面给大家分享双一流大学名单一览。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双一流”方案)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指出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要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可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工作之一。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办学质量评估副研究员樊秀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高校评估工作中,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论文数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而在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评估工作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下称“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下称“杰青”)作为的四项人才指标在高校评估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在评估工作中,如果要给这四个指标评分的话,在‘两院院士’打100分情况下,‘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一般可以各打50分。”樊秀娣对记者解释了这四项指标的相对分量。

不得不说,拥有一支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平均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挤进“双一流”名单的重要支点之一。

但是,由于高层次人才具有稀缺性和流动性,难免会成为各家学校争夺的对象。

那么,究竟各高校在这场人才“军备竞赛”中的表现如何?

传统名校仍是人才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各地高校“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人数进行梳理,从统计结果上看,在中国高校高层次人才总数排行榜前44所高校里,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深圳大学以外,其余的41所高校均为曾经的“985”、“211”高校。且“985”、“211”高校与普通院校高层次人才数量差距非常大。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分析,“985”、“211”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优势是结构性的优势。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布局,首先能够成为“985”、“211”工程的高校都会是博士点比较多的学校,这就决定了高校间基本实力的差距。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光靠本科专业是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的。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提到,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大学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稳妥推进部分高校自主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另外,在博士点聚集的基础上,高校有没有与其学科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这些重要平台,也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考虑的因素。”张端鸿说。

以深圳大学为例,近年来,其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据深圳大学官网显示,深圳大学现有两院院士9人(含短聘3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医学科学院院士5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973计划”首席科学院3人,中组部顶尖千人与创新团队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2人(含短聘16人),“杰青”获得者29人。

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得益于深圳大学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大力引进人才等措施。目前,深圳大学在深圳已有8个产学研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两大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二维材料光电科技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同时落户深圳大学。

经济强市具竞争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高层次人才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杭州、成都、合肥、天津。值得注意的是,除西安、合肥以外,其他城市都是位列2016年城市GDP排名前十位的经济强市,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

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地方经济实力,也得益于城市的人才政策。以成都为例,今年7月,成都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就提出了,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到成都创新创业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科技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资助。同时还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城市一般有几个共性:首先是经济实力较强,环境好、发展机会多;另外,高校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平台较多,适合做学术搞科研,这也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

以合肥为例,虽然合肥市的经济体量在各城市中不算靠前,但是合肥以中国科大为龙头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据悉,继去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双创”示范基地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荣事达电子集团也榜上有名。目前,合肥市已有三家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同时,合肥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高层次人才的“马太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全国各地高层次人才数据后发现,高层次人才多聚集于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地区呈现明显对比。以“两院院士”数量为例,东部地区高校共有“两院院士”1028位,而西部地区高校仅有“两院院士”134位。

另外,记者对2016-2017年高校新增的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杰青获得者进行了统计,发现浙江大学共有80人次入选,超过北大、清华;北京大学有79人次入选,位居第二;清华大学有67人次入选,位列第三。近年来势头强劲的中山大学以56人次居于第四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也都有30人次以上入选。而后30所高校的入选人次基本在10人以下,高校间顶尖青年人才数差距明显。

整体来看,这些顶尖的青年人才多集中在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院校,而中西部地区鲜有人才入选。

多位专家表示,东西部高层次人才分化,各地区人才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与高校为进入“双一流”名单,争取高层次人才不无关系。

在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下,东部许多高校为吸引人才使出了浑身解数。记者在东莞理工学院官网发现,在该校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中,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学者给出了基础年薪130万元,住房补贴250万元的丰厚待遇。另外,在科研启动经费上,理工科学科人才最高可达20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最高可达200万元。迄今为止,该校共引进6名“两院”院士(双聘、特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名、7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

无独有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开出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住房补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3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西北某所重点高校在2016年到2017年院士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或许这些人才并不都是被高薪挖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以高薪酬、住房补贴和科研经费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做法,确实造成了部分高校的人才流失。

破解人才流动“负面效应”

面对“抢人大战”,近期,中组部、教育部召开座谈会,表示反对东部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阻止“东强西弱”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西部地区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实际上也符合人力资源的基本流动规律,因为人才一定会往更加发达、科研开展环境和氛围更好的、薪酬待遇更好的这些地方流动。这样也有助于这些人才在更好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因为有些‘帽子人才’(‘帽子人才’主要是指因入选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项目拥有相应称号的学者)是从中西部地区拿到的这个‘帽子’,一些学者能拿到‘帽子’,不仅仅是他个人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也是学校举全校之力共同配合努力争取来的结果,这样这个‘帽子人才’一走,对学校造成的打击很大。”张端鸿说。

记者发现,对高价引进“帽子人才”持否定态度的专家不在少数。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中心办学质量评估副研究员樊秀娣认为,正常的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存在个别高校对“帽子人才”不论需要与否,也不做全面考量,只要有可能,一概不惜以重金收入囊中。这种行为,对人才流动、个人成长、学校发展和整个学术风气都是极其不利的。

“首先对被挖人才而言,他在原来学校所做的研究,未必在新的学校的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甚至会出现‘水土不服’;另外,对被‘挖’走人才的学校来说,对其学术元气和士气会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往往一顶‘帽子’是举集体资源争取来的。人才被挖走,实际上意味着原单位的很多资源也被带走了,这对原高校是不公平的。”樊秀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

那么,盲目“挖人”的不良风气该如何破解?专家也给出了他们的“药方”。

“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文件去约束,让‘帽子’不应跟着人走,换句话说就是人力资本可以流动,但是不是因为‘帽子’而流动。可以是因为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比较符合另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流动,而不是仅仅因为‘长江学者’、‘杰青’这些名头而流动。”张端鸿说。

对此,樊秀娣认为,在高校评估工作中,应该降低“帽子人才”指标的权重,因为实际上很多时候,“帽子”多少并不能反映学校真实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应该更看重高校对学生培养情况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这才有利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今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合理流动,遏制恶性竞争。完善各类评估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于打基础、利长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人才流动协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成果合理共享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当中还提到,要强化高校和人才的契约关系和法制意识,落实聘用合同管理。引导高层次人才重诺守信,模范遵守聘任合同。

此外,发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力度,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干事创业。

网友点评:

终于知道川大挂的争做双一流大学横幅是什么意思了希望能入选啊~与有荣焉不然怎么对得起辅导员挂在嘴边的西南第一高校反正论学生数量,确实是西南第一

希望不要出现评比失误的情况否则对一所大学的未来发展是致命的

中科院院士最多,340多个院士,其次是北大97个。可能没参入评选吧

我们的一位老师,在经济学界算是小有名气,还算不上中青年第一梯队,深圳大学就开出了副处+300万团队科研经费+基本年薪30万+100万房补。我们学校唯一的大项目团队,学校每年资助3000万,东部某高校来挖的待遇是年资助8000万,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一个长江学者一个杰青差不多五六个人吧,给两千万安家费。

如果南昌大学进了双一流我江西财经没进那真的就很气了

高考拒绝了浙大复旦上交,义无反顾选了人大,居然没排上,真是呵呵了

原创文章,作者:成都落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honghai.com/41015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22日 上午12:05
下一篇 2023年5月22日 上午12:09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