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中考报名有哪些变化?
全市所有初中学校(含市直属直管以及区属公办、民办学校)均按属地化原则,由属地(校址)所在区(市)县负责组织报名以及后期各项考试(包括体考、实验操作考试、道德与法治会考、历史会考、中考考试,下同)。
(二)学生全部就地报名
学籍、户籍都在成都市的所有应届毕业生,均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其中,学籍、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考生,在报名时选择、确定升学区域(户籍所在招生区域或学籍所在招生区域)。市直属、直管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区域为“5+2”区域或户籍所在招生区域。公布成绩后,考生按报名时选定的升学区域政策填报志愿、升学。即:成都市22个区(市)县范围内学籍和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想要回户籍地招生区域升学,在中考报名时不用再回户籍地报名,直接在学籍所在初中学校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
(二)报考师范类的考生,应具备学习师范专业的素质。
(三)下列人员不能报名:
1.初中非毕业年级的在校学生;
2.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籍学生;
3.因触犯刑律丧失人身自由者。
考生登录中考网络应用服务平台,注册后进行中考报名信息采集和确认地理、生物成绩,并按规定交验相关材料。同时,学籍、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成都市户籍考生要完成选择、确定升学区域(学籍所在招生区域或户籍所在招生区域二选一)。
(二)升学区域审核
各区(市)县招考部门上网审核学籍在其他区(市)县、申请回本区(市)县升学的考生信息。
(三)升学区域查询
考生登录中考网络应用服务平台,查询考生本人对应的升学区域及报名后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学籍、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成都市户籍考生上网查看升学区域招考部门的审核结果,阅读其告知的相关事项并确认。
(一)学籍、户籍都在成都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籍、户籍都在成都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均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其中,学籍、户籍不在同一招生区域的考生,在报名时自主选择、确定升学区域(学籍所在招生区域或户籍所在招生区域)。市直属(直管)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区域为“5+2”区域或户籍所在招生区域。公布成绩后,考生按报名时选定的升学区域政策填报志愿、升学。报名时,考生需要向学校交验户口簿。
(二)学籍在成都市、户籍不在成都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籍在成都市、户籍不在成都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原则上应回户籍地报名参加中考。若考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回户籍地报名参加中考,需在成都市参加中考的,可向学籍所在学校提出申请,随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按成都市招生政策规定升学。若考生要在考后回户籍所在地升学,应在报名前咨询户籍所在地中考升学政策。报名时,考生需要向学校交验户口簿。
(三)成都市外就读的成都市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
在成都市外就读、需要回成都市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职类学校、五年制高职<含师范>,下同)的成都市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户籍所在区(市)县招考部门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
报名时,考生需要向报名所在区(市)县招考部门交验的材料有: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学籍相关材料,是指由学生学籍所在学校和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盖章的学籍网上打印的学籍基本信息表;生物、地理会考原始成绩及等级(A、B、C、D),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由学籍学校所在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签章。
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为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安全、健康,这类学生只需与户籍地招考部门电话联系即可(联系电话见附表),由招考部门电话指导学生做好相关材料的交验、审核以及网上报名等工作。
(四)成都市户籍的往届生
拟于2020年升入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成都市户籍往届生,在户籍所在区(市)县招考部门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
报名时,考生需要向报名所在区(市)县招考部门交验的材料有: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九年义务教育完成证书;生物、地理会考原始成绩及等级(A、B、C、D),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由学籍学校所在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签章。
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为保障考生好家长的安全、健康,这类学生只需与户籍地招考部门电话联系即可(联系电话见附表),由招考部门电话指导学生做好相关材料的交验、审核以及网上报名等工作。
未在成都市就读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生,若根据政策可享受成都市的本地户籍待遇,考生在中考报名时应持相关证明材料到享受本地户籍待遇的区(市)县招考部门,经资格审查后,办理报名手续。
考生网上申报的升学区域在区(市)县招考部门审核通过后原则上不得更改。个别特殊原因(如户籍地发生变更、需要回变更后的户籍地升学等)申请更改的,由考生填写申请表格,按规定流程办理。办理的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10日17:00前,逾期不再受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教育发布):政策解读!2020年成都市中考报名热点问答
原创文章,作者:成都落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honghai.com/30773.html